书名:海湾战争

第140页

    会招致巨大损失,甚至亡国。以色列应该采取高明的和积极的防御:主动进
    攻,积极出击。这样才能遏制敌方,威慑对手。因此,进攻是以色列军队之
    魂,是以色列军人奉守的信条。有人说进攻式的防御是以色列的绝招。
    正是依据这样的思想,以色列在战略战术的运用上具有如下的特点:一
    是把战火引到敌人的领土上;二是先发制人的预防战;三是选准
    敌人,先打击对己威胁最大的主敌;四是快速的闪击战。
    以色列人力、资源有限,最怕打持久战、消耗战。第一次阿以战争,以
    色列尚不能控制局面,战争持续了一年零两个月。以后三次战争分别是10
    天、6 天、16 天。据说,在第三次阿以战争进行到第六天时,以色列的燃料
    储备已经用完,如当时的纳赛尔还能坚持几天,以色列就很困难了。为了闪
    击战的需要,以色列军队要求诸兵种协同作战,特别要求士兵要有很高的
    素质。以色列军队很注意在军人中灌输勇猛快速、一往无前的思想,培养积
    极主动的进取精神,告诫官兵不固守教条和传统的模式。在以军作战中,常
    发生要求遵守命令、纪律与自发地、创造性地完成任务之间的矛盾。战场形
    势瞬息万变,事事都要请示、汇报,不敢越雷池一步,必定贻误战机,丧失
    闪击取胜的机会。前国防部长摩西达扬曾说:制止跳跃的骏马要比踢着
    不愿上路的骡子好多了。另一位前国防部长泽尔魏茨曼也说过:我们
    决不能模仿别人..重要的是你的首创精神和你的随机应变的能力。
    与以色列战略战术思想相适应,它还有一整套相当严密的、科学的规章
    制度,包括后备兵役、战时动员、官兵训练、后勤保障、战地救护、战场军
    械维修等等,这一切都保证了战略战术思想的实现。
    为了在孤立中求生存,并不断进行领土扩张,以色列在大力发展经济的
    同时,还不断扩军备战,强化军事训练和武器装备。据外电报道,军事专家
    认为,以色列常备军由14.1 万人组成,拥有553 架作战飞机,4000 辆坦克。
    以色列有射程为450 公里的杰里科1 式地对地导弹,还有长矛式导
    弹,据说还拥有100 枚左右的核弹头,它在全世界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中居第
    六位。以色列还有能力利用芥子气和神经毒气发动大规模的化学战。以色列
    海军有9000 官兵,驻扎在海法港、阿什杜德港和埃拉特港。有3 艘英国制造
    的维克特型常规潜艇、63 艘护卫舰和其他舰艇。这些舰艇部分地装备鱼叉
    式和加布里埃尔式导弹。以色列空军有20 个大队的战斗机,包括美F
    4 、F15 、F16 飞机、空中之鹰式飞机、以及以色列制造的幼狮
    式战斗机。以色列有15 架用于电子侦察、供应和运输的波音飞机,还有75
    架F18 战斗机,几十架装备空对地、空对空和地对空导弹的直升机。
    为什么以色列这个具有军事实力又富于侵略扩张的国家,竟对伊拉克的
    导弹攻击保持沉默呢?国际政治分析家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海湾
    危机的爆发,打乱了中东持续多年的政治格局,使伊拉克同美国、科威特、
    沙特阿拉伯、埃及等国家的矛盾突出出来,暂时压倒了长期以来的主要矛盾
    ;阿以冲突。这样,矛盾斗争的焦点变成伊拉克,而以色列则变成了一个
    旁观者。以色列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并根据其盟国美国的要求,在这
    场危机中,采取了一种低姿态、高警惕的政策,即保持不介入,旁
    观坐视,密切注意事态发展,时刻警惕伊拉克发动进攻。
    许多中东问题专家认为,伊拉克入侵科威特触发的海湾危机,不啻是
    为以色列送上了一个金盘子。1990 年上半年,由于以色列沙米尔政府态度
    顽固,美国和埃及撮合以巴谈判失败,大量的苏联犹太移民涌入以色列,
    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和阿拉伯世界的强烈反响。伊拉克入侵科威特,转移
    了全世界对犹太移民问题的注意力。对以色列来说,这自然是一件快事。因
    而,它趁机加快移民步伐。据统计,1990 年8 月以来,每个月移民以色列的
    犹太人数都创历史记录。截止11 月底,1990 年的移民人数已达16 万。以色
    列官员当时预计,1992 年年底前,争取有100 万人移入以色列。以色列报刊
    认为,海湾危机确实为以色列提供了一次改变人口构成、加强长远实力的好
    机会。
    长期以来,以色列和伊拉克的关系十分紧张。伊拉克拥有百万大军和精
    良武器,在阿以争端中,坚持强硬的立场,以色列一直把伊拉克的存在视为
    心头之患,必欲除之而后快。以色列特别担心伊拉克掌握核技术,认为这是
上一章
返回

海湾战争

书页 首页

网站所有小说均来自于会员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